在这个互联网到处都是“暗礁”的时代,品牌主打个广告,真的有点像带着孩子过马路。看似有了“品牌安全”这个保护伞,好像广告再也不用担心误入“歧途”。然而现实呢?却是广告一不小心就被算法封杀,精准屏蔽,生怕“碰上”负面信息,搞得再好的内容也没法推送到用户眼前。
我一个朋友说,现在广告投放就像搞个限定版活动,一开场就被算法盖了个“敏感”标签,广告位瞬间凉凉。这事听上去还挺讽刺吧?为了所谓的“安全”,反而损失了一大波曝光机会,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没多少人能看到。
于是乎,这种“自带屏蔽体质”的广告技术,居然让品牌主们也在抱怨: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品牌和用户被一层无形的墙隔开?所以,问题来了:到底怎么打破这种“温柔屏蔽”?品牌如何在新闻广告投放中,既安全又能抓住用户?
1. 品牌安全的双面性
随着算法的越来越严格,品牌的“安全感”却在不断降低——本来想避开负面内容,结果却常常被算法“和谐”掉了!合规新闻也成为了“高风险词汇”,这导致广告投放时连曝光机会都减少。所谓的“品牌安全”,真的在保护品牌,还是在隔离品牌?
许多涉及“歧视”、“暴力”、“社会治理”、“食品安全”等关键词的内容,即便是合规报道,依然可能被算法误判为“敏感”,广告因此无法展示。优质内容被“误伤”使品牌失去宝贵的曝光机会,品牌影响力也因此受损。
之前帮客户做了一条2B行业新闻(他们也有C端业务),爆了,结果客户及其利益相关方要求撤稿,他们担心被流量反噬。市场部的人各个谨小慎微,对数字世界的风吹草动都如临大敌,生怕一个小小的误判就让品牌卷入漩涡。一篇原本为提升行业声量的报道,硬生生变成了一个“定时炸弹”,没有人敢轻举妄动。整个团队在群里反复讨论,每个人都像在走钢丝——既要守住品牌的形象,又怕因为这篇报道引发不可控的舆论风暴。
2. 品牌安全技术的“反向效应”
品牌安全技术本应是一道防火墙,结果却变成了流量杀手,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全网拉黑。例如,在2023年,瑞幸和拼多多因“敏感”词汇而失去了流量。想要蹭热点还得看运气,这就是广告主们所面临的“安全”现状。一旦戴上技术的护身符,广告主也成了流量的“弃婴”。
3. 别追流量,追“人心”才是真高级
网易严选的“反内卷”策略使“双十一”营销展现出不同的风格:没有满减,也没有复杂规则,仅通过简单广告来拉近与用户的关系。这个策略告诉我们,点击量不如人心重要。因此,如果你真想让品牌在起跑线胜出,首先要赢得用户的心!
4. 新闻广告不是广告,是让品牌变“可信”的通关密语
新闻广告不仅仅是品牌的简单曝光,而是对品牌公信力的背书。今日头条、新浪新闻等平台的品牌与热点事件结合,不仅提供广告位,更是信用和信任的通行证。广告不是流量的“跑分”,而是与用户真诚连接的纽带。
5. 品牌和平台联手调控,广告才更“高级”
归根结底,品牌安全并非非黑即白的选择,算法不能过于强制,品牌也要灵活应对。可以尝试“关键词调控+人工审核”,设立“白名单”,让有价值的内容得以突破限制。广告主们所需的不仅是算法的保护,更是精准推送、让用户看到并记住的效果。而算法也不必高高在上,不能让优质内容遭到无辜“隔离”。
品牌和平台犹如两位行驶的搭档:一个懂得方向,另一个了解路况,他们共同调节方向盘。广告投放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对接,而是品牌与用户相遇的“桥梁”。品牌和平台需如同默契搭档,广告投放要呈现出“温度”,让品牌既安全又能被用户看见、记住——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品牌广告!
版权声明:阿法狗营销笔记|助你与全球营销精英同步;本站原创内容,未经书面许可,谢绝转载,违者追究法律责任;授权转载,请联络我们。